[茶馆·老舍·新加坡①]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“空前绝后”载入史册

                    老舍《茶馆》一次悲壮的告别演出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●舒乙

             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               去年中,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庆祝建院40周年
             时,由原班人马演出话剧《茶馆》,再次轰动了北
             京,再度成为人们议论的热点。这次演出以盛况“
             空前绝后”而载入史册。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所谓“空前绝后”,实际上是绝后,因绝后而
             引起空前;绝后者,原班人马的绝唱也——它是一
             场老演员的集体告别演出……         
             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
    去年,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庆祝建院40周年时,召开了一次“北京人艺”演
剧学派国际学术研讨会。白天开会,晚上看戏,一连五天。

    五天五台戏,全是“北京人艺”的看家戏。其中92年7月16日演《茶馆
》,原班人马,再次轰动了北京,再度成为人们议论的热点。这次以盛况“空前
绝后”而载入史册。

    所谓“空前绝后”,实际上是绝后,因绝后而引起空前。

    绝后者,原班人马的绝唱也——它是一场老演员的集体告别演出。


“ 王 掌 柜 ” 累 垮 身 体

    《茶馆》创作于1956年,58年首演。34年过去了,作者老舍先生和
导演焦菊隐先生都已在“文革”中先后作古,董行佶(饰马五爷)也已离开人世
,不少演员已经退休,包括饰常四爷的郑榕、饰秦二爷的蓝天野、饰松二爷的黄
宗洛、饰庞太监的童超、饰康顺子的胡宗温、饰小丁宝的谢延宁、饰宋恩子的李
大千等等主要演员。

    有的演员已离开“北京人艺”舞台,如曾当过文化部副部长的英若诚(饰刘
麻子和小刘麻子)、出国讲学的任宝贤(饰唐铁嘴)等。

    饰演一号主角王掌柜的于是之,因为当了10年剧院第一副院长,已经累垮
了身体。不到70岁已经显得老态龙钟,记忆力大衰退,常有忘词之虑,而且患
有轻度血栓病,嘴不自觉地老咬动,好像永远在嚼口香糖,大大影响了他的口齿
的伶俐度。


再 度 集 中 谈 何 容 易

    现在,若要把这么一大群人,除了去世的、重病的和出国的,再度集中,谈
何容易啊!

    他们是中国当代话剧舞台上的一群精英,第一流的大艺术表演家,可惜,集
体地进入了老年,有的人已经确实演不动了。所以,这场演出,是名副其实的告
别演出,绝对是。

    消息传出,早上不到五点,剧院门口已经排起了买票的长龙。在话剧艺术很
不景气的今天,为看话剧而排队,已经是绝无仅有了,何况是长队!队伍排出去
100多米长,尾巴已经转入隔壁的小胡同里,这在整个“北京人艺”史上是从
来也没有过的。报刊电影记者很敏感,闻风赶来采访,把这罕见的景象拍了下来
,当天就见了报,上了电视。


创 下 北 京 票 价 之 最

    这一下更不得不,临开演,剧院门口等退票的观众,几乎把临近的人行道都
占据了,在离剧场入口还相当远的地方,就有人举着钞票问你有没有多余的票。
当晚,黑市票价涨到了200元人民币(约56新元)一张,是最贵的正常票价
的20倍,还有人用50美元买了一张票,创下了北京戏票价格之最。坐在我后
面一排的一个小伙子,打过二遍开场铃之后才匆匆跑来,有意无意地说一声:花
了150外汇券才搞到这张票!

    那天晚上的演出常常被观众热情的掌声所打断,剧场气氛已经不是话剧院的
气氛了,完全是京剧剧场的样子:演员一出场就鼓掌叫好,好像京剧演员上台亮
相时得的“碰头好”。而且几乎每位演员出场时都如此一阵:说到精彩的台词,
鼓掌;演到特别的小动作,鼓掌;退场,又鼓掌,简直是无处不鼓!


演 员 观 众 都 落 了 泪

    甚至,连后台的音响效果,一声高亢而凄凉的叫卖声“高桩柿子,涩了管换
”,也能引出一阵掌声来。

    完完全全是一场艺术欣赏。对演员,是告别,对观众,是惜别,惋惜的惜别
。双方都动了感情,双方都落了泪。

    没有见过如此悲壮的演出,是的,只有“悲壮”二字最合适了。

    出人意料的是,大幕刚一落下,散场的大门刚一打开,不是观众往外走,而
是由门外涌进来一大批没有戏票的观众。他们在外面已经等了两个多小时,专等
散场时,跑到台前乐池旁,来看看自己的心仪演员,喊他们的名字,向他们招招
手,鼓鼓掌,看看他们怎么向观众行礼谢幕。


这 记 录 是 话 剧 骄 傲

    就在此时,突然间,从剧场后边靠近出口的地方,一位观众用极大的声音喊
了一句“于是之教师,再见了!”于是之极力控制住自己的情绪,往前迈了一步
,面朝发出喊声的方向,眼泪扑簌簌流了下来……

    不要说在北京,就是在全国,在全世界,大概也难找到一次这么令人惊心动
魄的话剧演出了。

    《茶馆》创下了一个这样的记录,一个可爱的记录,这是话剧的骄傲。

    于是之先生已经告老引退,不再当院长,不再演王掌柜,他向他的接班人剧
作家刘锦云先生说:

    “再难,也得把演《茶馆》的新班子搭起来,不管是老、中、新三结合的,
还是全新的,不然,对不起老舍先生这部杰作!也对不起这样可亲可敬的观众!
”
    但愿“老掌柜”的心愿早日能够实现。


老 舍 与 新 加 坡 渊 源

    我听说新加坡《联合早报》副刊邀请任宝贤写搞,谈谈老舍先生及其《茶馆
》,我便想写这篇小文,借此向新加坡的读者传达一个信息——《茶馆》在老舍
先生的故乡依然是那么热。

    我知道新加坡学习高级华文的初院生,已把《茶馆》当成了必修课。可见,
过去《茶馆》已经散发了大量辐射热。

    老舍先生60多年前住在新加坡写长篇小说《小坡的生日》时,他教的学生
都是十五六岁的小人儿,如今,他们都该有七八十岁了,他们的孙儿孙女也应有
十五六岁,正是该学《茶馆》的时候了。

    新加坡和老舍先生有这么深厚的渊源,真是一件妙不可言的事。

    于是,一出好戏的悲壮演出使我想到了一部杰出作品的影响,它可以造就一
代名优,培养几代观众,教育一世界学子。

    人的寿命有限,作家、演员也莫不如此,人创作的作品,却可以活得老长老
长,走得老远老远。

    这便是文化的力量!


□ 联合早报 1993年9月24日